腹腔镜技术在我国结直肠外科领域开展至今已30年,规范化的技术实践与规范化的技术推广是这一技术能够成功的关键。直肠癌,特别是中低位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更多涉及功能保留等问题,因此,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对于直肠癌根治术而言更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手术指征、技术的规范化推广、系统化培训以及技术革新的进一步规范化等方面,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在我国的规范化发展作一阐述。
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之中,针对我国以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为主这一特点,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兼顾肿瘤根治和功能保护的目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临床问题。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多样,应重视患者术前评估,精准把握新辅助治疗指征,以肿瘤根治性切除为基本出发点,严格掌握保肛手术适应征,根据具体病例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
低位直肠癌行直肠系膜切除术(ME)联合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LPLND)存在争议,是否行预防性LPLND以及新辅助放化疗后治疗性LPLND均没有明确适应证。此外,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值得关注,尤其是术中大出血以及术后泌尿生殖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掌握低位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手术适应证,并制定手术策略,对于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腹腔镜手术在我国已经成为胃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一系列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适应证逐步规范并渐趋共识。根据国人胃癌淋巴结转移特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综合多方面因素合理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重视标本的规范化外科处理以及逐步规范新技术新方法的操作流程,有利于精准判断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对不断推进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规范化水平意义深远。
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因此治疗的目标不应仅局限在肿瘤的根治性,更应尽可能保留残胃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着胃癌外科的发展,腹腔镜功能保留胃切除手术,逐步应用于早期胃癌。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胃切除范围的缩小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缩小。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和指南,在早期胃癌腹腔镜功能保留手术与淋巴结清扫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和规范,同时也是早期胃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功能保留的手术理念是胃癌治疗的方向和趋势,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推动胃癌外科规范化、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食管胃结合部及胃上部腺癌比例的增加,以及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成为胃癌外科的技术热点与难点,其方式的选择策略仍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基于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总体来说,采用线型吻合器进行相关消化道重建具有一定优势;后离断的重建方式在技术操作上相对更为便利,但需注意其适应证人群;顺蠕动与逆蠕动的选择可根据术者习惯;无储袋的Roux-en-Y吻合仍是主要的重建方式。
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是胃下部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作为手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BillrothⅠ式吻合、BillrothⅡ式吻合、Roux-en-Y吻合及其相对应的改良术式Braun吻合及Uncut Roux-en-Y吻合是现阶段的主流重建术式。BillrothⅠ式吻合符合生理结构,但受限于原发肿瘤的大小及位置。BillrothⅡ式吻合则对肿瘤分期无要求,解决了吻合口张力问题,在联合Braun吻合后,术后反流性胃炎风险明显降低。Roux-en-Y吻合则彻底解决了碱性反流性胃炎,但其操作复杂,破坏了肠道的连续性,术后易导致Roux-en-Y潴留综合征。虽然Uncut Roux-en-Y吻合有几率发生输入袢再通,但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重建术式。
近10年来,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基本活跃于胆囊切除、阑尾切除及肝囊肿开窗引流等手术领域,而经脐单孔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我们团队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至今,累计完成了各类单孔腹腔镜手术1 000余例,能熟练完成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未加辅助孔的经脐单孔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等较复杂手术,这为经脐单孔腹腔镜脾脏手术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为探索进一步减少腹部创伤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新方法,团队尝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并进行了视频记录。本视频展示了无任何辅助通道、且未安置引流管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操作过程。
乳腺良性疾病的检出率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其中,良性乳腺疾病的外科治疗逐渐微创化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量消融技术是一种微创且并发症少的新型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不完全消融等不足。然而,随着影像科学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下的消融技术逐渐成熟,表现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术后满意度。从长远来看,能量消融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学组组织制定,主要目的是规范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CVA)的临床应用。不同的CVA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存在差异,本文就指南中关于不同CVA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通道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及维护进行解读。
《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中增设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临床实践指南章节。该指南基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诊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参照GRADE标准,遵循临床诊治可及性的原则,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高危人群、诊断、分期、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治疗等方面内容制定了推荐意见,并按不同证据强度对指南证据进行了分级。本文对该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同时结合实际临床应用经验,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初诊Ⅳ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为依据分子分型制定的全身系统治疗,得益于乳腺癌新型药物的快速更新迭代和基因检测工具临床应用的普及,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有关局部外科处理原则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牵头,对初诊Ⅳ期乳腺癌诊疗过程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共同制定了《初诊Ⅳ乳腺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与腔镜器械的革新,我国腹腔镜胰腺手术不断突破禁区,在安全性与可行性方面已达到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效果,然而,胰腺癌常伴有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侵袭以及血管侵犯,其手术难度显著增加,微创手术效果仍存争议。因此,笔者从手术指征把握、肿瘤根治性、远期预后等相关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全面推动我国腹腔镜胰腺癌手术的规范化进程。
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方法。在过去10年中,微创胰腺切除技术(包括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较大型胰腺中心已成为胰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之一。尽管微创胰腺切除相比开腹入路在围手术期安全性指标和术后康复中展现了部分优势,但在肿瘤学结局疗效方面仍然存在争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以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为主,大多混合纳入不同的病理类型。因此,微创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是否可带来肿瘤学疗效上的获益以及可能的获益人群均须通过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解答。设计并执行高质量临床研究,加强多中心协作将有助于提升微创技术在胰腺癌切除中的个体化应用,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对可切除性胰腺癌是首选。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胰腺手术开展已有近30年的历程,技术不断成熟。胰腺术区毗邻血管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对胰腺外科医师的挑战性较高。国际上对胰腺手术的安全性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得到了相对明确的结论。同时,应重视腹腔镜胰腺手术对毗邻血管的精细解剖及术中出血控制。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腹腔镜胰腺手术的临床队列研究,在手术安全性、肿瘤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和归纳。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阐述腹腔镜胰腺手术血管处理的经验和体会,希望与同道分享心得与见解。
近年来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发展快速,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开展本学科,年手术量快速增长,因而,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推进本学科临床医疗的规范化显得愈加重要。现阶段,需要加强和完善对减重与代谢外科医生和个案管理师进行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在临床操作层面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基于临床证据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患者术后规范化随访和临床资料的科学管理,是推动减重与代谢手术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已正式步入快速发展期,除了胃袖状切除术和Roux-en-Y胃旁路术外,还有多种术式在临床开展,其中包括单吻合口胃旁路术、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胃袖状切除术联合近段空肠旁路术、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胃袖状切除术联合胃空肠双通道术等,对于未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培训、以及新近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医生,手术方式的选择常造成困惑。原则是甄别积极推荐、谨慎推荐、不推荐和探索性的手术方式,根据自身条件、团队条件、硬件条件以及患者疾病情况和期望,采用医患共同决策的模式,科学选择手术方式。
我国已经进入到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快速发展期,我们在减重与代谢外科专科化发展、手术规范化培训、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中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声音在国际上发出。如何做好量和质的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减重与代谢外科医师应思考的问题。
标准化的临床数据是开展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有力保障,是临床决策和医疗政策制定的依据来源,而规范化临床数据库的构建及临床资料管理可提高临床数据质量。本文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数据库,围绕数据库建立的目的和意义、临床数据库的建设方案、临床数据的质量控制、临床数据的保护及成果展望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临床数据库的建立流程及实践经验,以实现对减重与代谢外科临床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与分析,积极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